刘府,这个荣耀非凡的世家,祖祖辈辈、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雍荣华贵,简直像天空中闪烁的星斗,居世人之上。这刘家当世第三代的二千金刘银珠便是这星灿中的魁首,更加璀灿夺目。她又如同是这刘府“九园”中怒放清香的花仙子,人见人爱。
刘银珠生就的聪明,是无可非议的。她三岁时能猜准数十个迷语,能讲数十个小故事,她四岁时能背诵百余首诗,六岁时能解一般大人都难以解开的算术题,八岁时就能写诗。八岁那年她写的诗中,最令大人们佩服的有三首《春时》《秋色》《冬雪》。
《春时》
过了一冬又一春,
山南海北觅知音。
要问报讯是何人,
南来的雁子北来的君。
《秋色》
金风吹,
四海皆红霞,
有腊梅,
有菊花,
有彩带,
还有月牙……
《冬雪》
雪花朵朵纷纷飞,
一时白褥铺满地。
房是冰伞树银枝,
我似小鸟走绒壁。
银珠从八岁开始写诗,一直写到十三岁,写了很多很多的诗,老师为之感叹,众人为之称赞,可以说,她有着诗人的天赋。然而,她到了十四岁时,正当她灵感、激情萌发旺盛时期,这个人称天才的诗女却停下了笔,再也不写了。按她自己的说法是她没有了灵感,这就是对为什么不再写诗的回答。她说她已经长大了,看到了人生,看到了她这个大家族的实质,心灵枯竭了,写不出来东西了,她说不应该让她长大。
银珠虽然不作文写诗了,但她开始更发奋地读古代的诗书,终日爱不释手,通宵达旦地苦读。
银珠同金珠在老师的指导下,从《四书》《五经》一直到先秦、两汉、魏晋南北朝、隋唐五代和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时期的诗书统览,像干裂的河床那样饥渴地吮吸雨水。
三年多的时间里,刘银珠从诗书文理到琴、棋、书、画愈加广阔,使她又变了一个人,变得深沉、成熟,她再也没有少女般的幼稚了。
当人的知识达到丰厚、渊博的时候,就会对周围所有的事物产生新的看法,思维将会突发性的兴起,像一颗蘑菇形的气弹那样升空,进而就会出现趋向高雅朴素、真挚的回归。大概,也就是这样的缘故,刘银珠绝非与常人相同。
刘银珠是刘府这个贵族世家堂兄弟、姐妹中独树一帜的佼佼者,大家都钦佩不已。尤其是她那正直、真诚、刚强、自信的独立个性,闪烁着智慧之光。
月度归档: 2020 年 11 月
bookmark_border《絮》第五章 心上人儿影绰绰(一)
又一场大雨过后,地洁叶青,这已是到了八月骄阳的季节。刘府宅院的九园景色分外妖娆,千树翠,百花艳,摇曳生姿。
一进入宏伟的府门,便是洁净的方块花纹青砖铺地的宽阔广场,迎面第一个用青砖砌起的圆圈门上方镶题有紫红色魏体大字“前花园”。
前花园,异花千姿,芬香扑鼻,供宾客游览,引人入胜,富有中原风情。穿过“前花园”便是“理事园”。
理事园,四面皆为琉璃碧瓦的红柱高房,富丽壮观,翠柏笼罩,森严楚楚,苜蓿花香浓郁,大有北国之光,这里是接待客人、处理事务的宅院,刘老四的书房就设在这里。从该园向里边走,便是“后花园”。
后花园,荷花丛丛,假山连连,小桥弯弯,碧水漫漫,好一派南国景象。
这三园为中三园,刘府的人称作是“小三国”,各显风情特色。
还有左三、右三园。左侧的第一园是“紫荆园”。园内满园紫荆树,枝蓬叶茂,金花盛开,显得苍劲高贵,美丽动人。四周皆为金碧辉煌的房舍,此园住的是太爷、太奶们。
第二园是“贤和园”。贤和园,是当世第二代少字辈居住的宅院,彭夫人也是在这里的主户,该园铺满了玫瑰和月季花枝,风吹枝扬,摇摇摆摆,芬香馥郁,艳丽夺目,不乏姿情,耐人寻味。
第三园是“桂花园”。桂花园,满园桂花,花香如醉,娇娆妩媚,俏俏婷婷,催人自爱。此园住的是当世第三代少爷、少奶们。
右侧的第一园是“桃花园”。桃花园,无论是鲜花盛开的三月,还是红果硕硕的六月,都充满着生命的歌、青春的颂、令人痴情的诗和梦,此园乃专供主人欣赏。
第二园是“静书园”。静书园,以梅花培埴为主,有诗云:“满园红枝点头笑,笑迎书者到此消。”进入此园就有寒窗苦读的感觉,这里住着文武书师。
第三园是“青竹园”。青竹园,群竹林立,聚集丛生,枝高叶茂,节节拨翠,傲视霜雪,贞节洁雅。这里住的是未出阁的千金闺秀们,毫无疑问,金、银二珠也都是这里的主人。
刘府的这九园,每个园都以圆圈门为标志,圆圈门的上部都题写有醒目的园名,每个园也都设有不同形状的凉亭、长廊、玉座、河池、小桥、假山、动物雕塑等奇景。
男女长工和牛马的房舍均设在后门的偏僻处,从九园的纵观,是看不到此处的。
刘府这中三园、左三园、右三园,是园园相隔又相连。从每个园的设置到花草树木的栽培都是别具匠心的,整个院宅从春到秋总是花艳艳、果累累。
从方程的计算方法讲是“九园十不园”故也称九连环;从民间传说的讲法是“三、六、九”为佳期,吉祥。也许,“九园”的设立就出此缘故。
至于每个园的花草树木的种植,据说是刘家前人规定下来的,不同园的花与树,都有着一定的讲究和说头,但没有人能够具体解释得了,只能是看现象而略简的去顾名思义。
总之,刘府九园,是响遍南阳境地的家府,充分显示了豪门贵族的风骚与气派。
bookmark_border《絮》第四章 惩治恶人(六)
刘银珠心里宽慰得多了,但她还要完成一件大事,方能安下心来,那就是为死去的芳芳立碑之事。
这天,她想好了向父亲要说的话,便走向“理事园”她父亲的书房,当她进入室内看到父亲一个人在坐时,她像个小天鹅似的跑到父亲跟前,父亲欢心地笑迎了她,她感到是说话的好机会了,就扒住她父亲的肩膀说:“爹爹!你知道我是来干什么?”
“我知道,我的女儿是想我了,来看我的,对吧?”刘老四亲切、和蔼地向女儿说。
“是的爹,女儿确实是想你,来看望你的,不过吗,我还想问你一件事,看你忘记没有?”
“什么事呀!孩子,你说吧,我想不起来了。”
“爹,你真是贵人多忘事啊!是你说的要为芳芳立碑的吗?”
“噢……原来这事,没忘,让我休息一阵子再办行吗?”
“不行呀爹爹,你不办我就不得安生呀!夜里睡觉老作噩梦,有时彻夜难眠,你没看见女儿我现在瘦成了什么样子,你就不心疼吗?”
“我心疼,我都快心疼死了,爹爹明天就派人去办!”
银珠这时娇嗔地说:“爹爹,你真好,这才是我的好爹爹。爹,这碑文我写,行吗?”
“中,等你写好,我马上叫人去刻。”
“那就太谢谢您——老人家了!”银珠拉长声音,带着调皮的腔调说。
“鬼丫头,耍嘴皮子,去吧!爹还有事。”
银珠回到自己绣房后,就开始思考碑文,她力求要做到最适合芳芳,最能代表芳芳人生和她自己思想感情的碑文内容。她绞尽脑汁,苦思冥想,考虑如何能够写得既简单,又朴实。她耗费了一番心思,终于定下了碑文:
万古流芳
淑女任冬芳,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故,芳年一十五岁。
冬芳,生前贫寒、拘谨、自爱、洁身,实为圣女也。
孤芳冷梦黄金宅,
忧忧愁愁十数载。
来来来,愁满怀;
去去去,断魂哀。
霎时梦苑东风外,
漠漠香尘隔。
此间疑是故人来,
珠泪浸透白衣带;
痛哀人间烟火无聊赖。
轻瞑春逝阡陌哉!
叹之叹,热梦菊花黄金盖;
唉之唉,白露青蚰漫苍苔。
一束鲜花荒郊埃,
吾知千古英灵安在。
刘银珠: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
此碑文,虽只寥寥数行,却惊震了四面八方的人们,说是刘府的二千金不仅是绝世佳人,而且文才渊博。尤其是亲眼目睹到她的刻碑人,竟把二小姐的容貌、举止、气质、言谈风度、书法等,向外传说得神乎其神,简直是无懈可击的奇女。
石碑刻好后,已是七月中旬了。石碑是用汉白玉雕刻成的,洁白如镜,文墨透明,碑大字秀,在当地是稀有的。这块汉白玉石是派人新开采的,价格昂贵,方圆几百里外也没听说过哪家用得起汉白玉做墓碑的,这是二小姐定的,而且由她亲笔题写。那精致、严正的楷书,栩栩如生,真是莫及于这个大财主家名门闺秀的情思与不凡。
前往周营村送立墓碑的那一天,刘银珠定要亲自去立,为此事与母亲、父亲争论了半天嘴,因为她的爹妈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再受累伤心,但倔犟的女儿非去不可。
父亲说:“银珠啊,你别去了,这碑刻好,就算你心尽到了,何必还要亲自去呢?”
母亲说:“乖孩子,听你爹的话,就不要去了,这一段时间为芳芳的事也真是苦了你,看你瘦多了,不去芳芳也会理解的。”
银珠说:“爹、妈,你们就别再阻拦我了,芳芳为我人都死了,我受点苦算得了什么,我若不去,心里更难受,立碑人必须亲自去祭祀,否则,是不好的。”
“你这个孩子常有理,真是太任性了,说怎么就怎么,谁也管不了你,老天爷是老大,你就是老二,从不听大人的话,爹妈能害你吗?”刘老四显得对女儿有点生气的样子。
银珠说:“你们的好心我都知道,别说了行不行,既然知道我任性,干嘛还要不顺我的意愿呢?别让我急才是真正的亲我,我说去就必定要去!”
老两口实在是无可奈何。
刘老四原准备是把碑文送到周营村,由芳芳的家里人立起就行了。结果,二小姐定要前往亲立,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,彭夫人也必须要去,因为她对女儿不放心。大女儿金珠也要去,她对母亲和妹妹都不放心,二十岁的金珠把自己看作是顶天立地的大人,无论什么事总想独挡一面。由此,刘老四是无可阻挡的,他只该违心的派上多于夫人、小姐几倍的丫鬟们侍奉。自然,轿子、车马成龙,浩浩荡荡地开往周营村方向。
这队无名堂的车、马、轿,缓缓地到了周营村西边的蚰子坟处停下了。
这个村的人们都沸腾起来了,他们为之震惊,当弄明白后,纷纷议论,都疑惑又感慨地说;“这刘府难道还真有慈善的一面吗?”显然,觉得不可思议。不管如何,此番举动在这个地方人们的谈论中,还真是起到了为刘家祖宗增加了点善意的光彩。
银珠母女们没有进村,只是派人把芳芳的外婆叫了出来,银珠亲自交给老人家五十两纹银和金币,并诚恳地劝说老人家节哀,老人家泪如泉涌。这时,芳芳的舅舅和哥哥也赶来了,他们与刘府来的人一同将墓碑立了起来。
银珠亲手在碑前摆上供品,点着了黄金纸,以表主仆之情。她身着素装,双膝跪地,痛不欲生地哭喊着:“芳芳!芳芳!你死得好冤啊!我对不起你啊!我纵然为你除掉了恶人,树起了碑,也无法再把你唤到人间。你如果能显灵,就出来和我见上一面,以慰我这一念之差而永恒悔恨的心,否则,我将跪地不起呀!”
刘银珠话音刚落,猛然狂风骤起,黄沙弥漫,把二小姐从地上捲扶立起了身。这时,正为芳芳悲痛哀伤的彭夫人、金珠、余妈、嫒嫒和其他仆人们,还有马二哥、小虎子等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,无法站立,无法睁眼,他们不得不搀扶主人们上轿,套车回府。
刘银珠回府后大病一场,显然是为芳芳立碑时过度悲伤而至。
刘老四由此更深信人亡魂在、冤魂不散的说法,他觉得为芳芳立碑无愧,心安理得了。
以后,蚰子坟的名声就更大、更远、更响了。在人们的传说中,说是“千金立碑,幽灵尚存”。
本地人都知道是“千金”立碑,而外地人却说成是“千金故地”,根本搞不清是怎么回事,反正“蝈蝈坟”“姑娘坟”“千金碑”的就叫了起来。后来,又有人说是“秀女立碑”,也有人说成是“圣人碑”。总之,说法不一,游人纷纭,这地方便成了远近皆知、众人瞩目、争议不休、迷雾难解的游览胜地。